【中国青年网8月11日电】为全面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农村语言文字发展水平。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于7月17日前往贵州省从江县洛乡镇独洞村开展为期两周的普通话推广的相关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当地小学教育中普通话的普及与教育水平”“当地普通话日常使用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探究适应当地学习普通话的方案”三个主题。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团队深入独洞村下辖的6个寨子20余户人家开展深入访谈调研。
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团队最开始走访的是退休老校长的家,初见老校长是在独洞村献礼百年的晚会上,当天老校长专门将实践团成员拉到典礼的一角,语重心长地告诉实践团成员如今独洞村面临的经济困境,即有产品却没有销路且语言沟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除了经济困境,老校长也提到了当今村里面临的文化困境:普通话水平较低、侗语普及范围窄,侗族大歌等村子里优秀的民族文化、风土民情传播不出去。
图为老校长向实践团成员讲述独洞村的一些文化困境。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牛若影 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访了一家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家庭。在访谈过程中,大家聊到了关于如何学习普通话的话题,通过老乡的分享,成员们也了解到了村民普通话水平差由很多客观原因导致的,例如接触少,上课老师用侗话教学,回家后父母也不会说普通话,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几乎没有,导致普通话的学习像“外语”一样难。当成员问到外出打工时能否听懂普通话、能否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老乡不太好意思地说道:“有时候听不懂,说快了都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还是接触的少了。”在访谈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老乡的回答也出现过词不达意,或者答非所问的现象。
图为老乡正在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他学习普通话的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牛若影 供图
紧接着实践团去到一家退伍军人家中,这是团队在走访众多家庭中,为数不多的采用普通话而非侗话的形式与孩子沟通的家庭,也是少数将孩子送到镇上读小学的家庭。在与老乡的谈话中,实践团成员的疑惑——为什么如此重视教育,为什么重视普通话使用环境得到了解答,“我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本来有机会考军校的,因为文化水平不够,当时又不太能听懂普通话,没办法就退伍了。”
除了与村民的深入交流,在独洞村村干部的对接下,推普实践团与当地小学取得联系,在校方的组织下于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推广普通话夏令营活动。
为适应当地学生普通话培训需求,实施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进行推广普通话活动前,实践团成员面向全体夏令营学生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便于了解当地学生普通话水平,以及发音时的一些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当地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牛若影 供图
通过对当地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初步了解,实践团成员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学生情况有针对性授课,采用多彩课堂形式对学生普通话进行培训。在教学安排中,团队共安排了4门普通话培训课,共22课时,同时也安排了多门兴趣课,举办独洞小学运动会、第一届汉字基本功大赛、结业汇演等活动,以便于更好地贯彻“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让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多彩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改善。图为实践团独洞小学第一届汉字基本功大赛。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牛若影 供图
走出校园,踏上实践的征程,成员们希望通过本次的实践调研,可以真正了解独洞村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为当地乡村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尽一份力,使得当地的村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当地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成员们也将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人文的专业理论及本团队的实践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条崎岖纵横但同时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乡村之路上,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秉持着“知行合一,以人育人”的院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网http://www.youth.cn/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462377&app_version=1.3.0&time=1628913838&signature=Mvg9Vr5WAX3dJejlq6GaJBzqxh0NNxawoYk2PpNxbRZEDzmnLQ&sign=dddf4f7eca47d0e3e5d7dac9ee9170b2